旅@天下第14期|文/吳育光、廖苡安
食,不僅是旅遊的重要享受,也是親近各地風土,瞭解民情,品味在地生活最好的方式,去探究這些飲食模式背後的文化與風俗,往往也成為旅客回到家鄉後津津樂道的趣味故事。而在各地食產業的背後,更有許多令人玩味的故事,待人一一發掘!
在旅遊市場逐漸成熟後,美食的體驗不僅只是旅人三餐中的精彩點綴,從產地的走訪到對土地的確認,更成了觀光產業進化中,注入的人文關懷,從近幾年全球各地興起的OTOP (One Town One Product,一城鎮一特產)以及精緻農業、休閒農業發展、綠色旅遊中,更可以看出當時產業與土地鏈結後,所產生的驚人「食」力。
看過日本美食節目,想必對許多廚師在食材要求上的驚人堅持感到訝異,這除了是對於料理的執著,其實也是對於在地產業的支持。對廚師來說,在地食材除了可以突顯最道地的風味,更可以讓料理不會因不同產地的食材而走味。
因此,對美食講究的人,往往會因為一個食材的探訪,寧願翻山越嶺、跋山涉水,就為了尋找原始滋味的感動。在這次訪問飲食作家葉怡蘭的過程中,聽他娓娓道來那段訪查的過程,也讓人對於他對食材追尋的追求熱忱,深深的感動;而從食材的關懷到土地的關懷中,也看見生態綠創辦人余宛如,對於公平貿易做的努力,以及小農生產背後的產業故事。
不過享受在地美食,只是旅人品味文化的第一步,其實在近幾年的綠色旅遊概念中,也不斷的強化著「在地飲食」以及「不時不食」的低碳旅遊概念,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,甚至也成立了專責的部門,鼓勵企業大量採用在地食材,目前如7-11、摩斯漢堡等企業也都加入響應,讓食物的碳足跡降到最低,同時也可以鼓勵扶植在地產業成長。
近幾年蓬勃發展的休閒農業,也在觀光概念的注入中,成為體驗經濟的另一章,背後導入衍生出的食育、食材的概念,把旅客帶到產地消費,也促進休閒農業轉型與成長;而長期由農會扶持的田媽媽品牌,不僅開創了休閒農業轉型的另一條道路,推動了觀光、促進了產業轉型,也讓更多造訪產地的人,品味更多在地風情;近幾年在觀光產業的推廣中,也透過從深度認識休閒農業中,意識到這樣的旅行推廣,不僅能為商業模式創造獲利,還能善盡企業社會責任。
就觀光產業來說,美食是推展觀光,主動出擊的極佳媒介。從美食行腳節目大行其道,就能夠窺見其魅力所在。以台灣觀光為例,能在東南亞地區打響名號,與美食行腳等節目加持攸關,早年的「食字路口」、近年的「食尚玩家」,以趣味方式推介各地台灣景點與必嘗美食,確實成功吸引眾多國際觀光客慕名來台。此外,各地縣市政府也推薦較具特色的風味餐,像是基隆市的海鮮、桃園縣的石門活魚、臺南市的虱目魚、嘉義市的雞肉飯、台中市的大坑竹筍及大甲芋頭、澎湖縣的澎湖小管等。
據交通部觀光局對2012年訪台遊客調查,有37.25%的遊客表示他們是受到台灣菜餚的吸引訪台。台灣也積極透過美食、廚藝交流,如舉辦台灣美食展等活動向各地推廣。透過選拔、推薦等活動行銷,加上各地縣市政府主動推薦,邊走邊吃、邊逛邊買的「夜市」更成為觀光客來台必遊景點第一名,稱得上是「小兵立大功」。今年觀光局也以美食「鋪路」,推出「2013食來運轉遊台灣」系列活動,邀請民眾深入各鄉鎮、風景區旅遊吃好料。
既然人都到了當地,僅止於「品嚐」,未免可惜,於是衍生了更進一步「貼近產地、了解食材」的體驗旅遊,就是所謂「食材旅行」。農業是台灣最重要的經濟資產之一,卻在都市化競爭下,慢慢失卻能見度,但仍有許多人孜孜不倦的投入其中。近年農委會大力推廣農村旅遊,推薦城市遊客探訪「農村市集」,跟種植作物的農夫互動,藉由閒聊溝通,感受這些生產者的用心及果物食材的特性,認識他們的耕作理念。到休閒農場與休閒農業園區等地,體驗親手種植、採摘甚至擠牛乳的樂趣,也越來越受海內外遊客歡迎。
目前,全台灣已有70多個特色多元的休閒農業區與38家取得認證的休閒農場可供遊客選擇,遊客到了當地除現場體驗之外,採買也是很重要的旅遊活動,透過「買在地、吃當令」的方式,支持「地產地消」,一趟旅行不僅到目的地嘗鮮,還可以把鮮滋味帶回家與親朋好友分享!全台各鄉鎮市各有著名的物產,如像是花東米、宜蘭茶、新竹柿餅、苗栗紅棗、南投梅、彰化與雲林的蚵仔、金門麵線等,幾乎都成為遊客最佳的伴手禮餽贈品。
雖知道要吃在地食材,選什麼牌子、到哪兒吃對遊客來說卻是個問題,選擇農委會輔導農村婦女成立家政班與產銷班,並協助認證的「田媽媽班」品牌是絕佳選擇。運用在地新鮮材料與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的健康烹飪,完全落實「地產地銷」。
例如苗栗大湖雲也居的老薑料理、宜蘭一佳村青草園的香草植物料理等。去年營業額前10名的田媽媽班,年營業額都超過7百萬元,實力不可小覷!這些田媽媽班,也就成為旅客出遊與旅行業者合作的極佳伙伴。
參觀當令物產再加工的過程,同樣也成為旅程的一種特色。例如茶園巡禮,可以加上手摘茶、品茶餐、購茶枕等,既延長了保存期限,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,更豐富了旅遊的記憶。目前已經有業者專推「食材旅行」,透過組裝產品規劃行程,以「產地旅行、鄉鎮見學」為目標,強調「親近自然、在地學習」,在旅遊離峰時段引導遊客到產地採買兼旅遊,同時賦予這種行程更深刻的企業社會責任—讓在地人獲利,並且能夠永續經營。
這種永續的概念,和「公平貿易」有些雷同,同樣重視「扶貧」,讓生產者不被剝削,小農的生活能夠獲得保障。
公平貿易本著永續、環保的概念,提倡選購從「友善環境」栽植出來的農特產,近年慢慢流行,也成為維持整個消費生態的一種趨勢。因為在生產過程中講求對環境、土地、人的關懷,這些食材未必以便宜取勝,卻因為賦予農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,以及耕種時的用心與尊重大地的態度,讓遊客吃的更安心,更感心,同時也給予重視生命的農家一份更自主的生活環境。